章節目錄
回上一頁:追不到感染源,才需要接觸追蹤技術
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的類型
關於接觸追蹤技術,本站之前寫過《【武漢肺炎在日本】大阪擬推QRcode版接觸史追蹤系統》這篇文章,但是因為後續更新太多次,該篇文章的重點有點雜亂,所以想說藉由這次機會重新講過一次。
主流核心技術:GPS衛星定位or藍芽
接觸追蹤APP的概念,就是要找出曾經靠得很近的兩個人(更正確說法是兩台行動裝置)。那要找出誰跟誰(正確說法是哪幾台行動裝置)曾經靠得很近,可以使用GPS衛星定位、電信公司的基地台或是藍芽(bluetooth)等方式。電信公司基地台的模式(具體細節後述)不需要開發一款APP就可以達成,所以在討論接觸追蹤APP時,基本上都是考慮使用GPS衛星定位或是藍芽當作核心技術。
非常重視民眾隱私的民主國家,幾乎是一面倒選擇用藍芽,會使用GPS衛星定位的比較是極權政府。如果想要讓這個APP有接觸追蹤以外的其他功能,它也可以加裝其他技術,混搭使用。例如:香港市區重建局的「健康碼」從第一代就有使用GPS定位,但它做成像是以QR code為基礎的健康碼(正確說法應該是,香港市區重建局做的東西就是中國的健康碼那一套,然後在健康碼上加裝了GPS定位功能)。
該如何選擇適合的核心技術做接觸追蹤APP?
確實,比起使用GPS衛星定位,使用藍芽作為接觸追蹤APP的核心技術,從隱私的角度來看,是比較保護使用者(民眾)的。但是這是一個「比較後」的結果,拿藍芽和GPS定位相比,會覺得藍芽比較好。回到這篇文章最一開始說的,「有這個工具不等於你就要使用」,在比較接觸追蹤APP是要使用GPS還是藍芽之前,大家很容易會忘記還有「不使用」的選項 — — 今天為什麼我們需要開發接觸追蹤APP?這個東西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確實有接觸追蹤APP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類似接觸追蹤APP的效果。就我個人的理解,其他方法精確度不會比接觸追蹤APP好,但不一定會特別差。一個是使用QRcode,一個是使用電信公司基地台。
不用APP就可以做到接觸追蹤的方法
方法一:其實就是QRcode版的實聯制
前面剛講到了香港市區重建局的「健康碼」混搭了GPS衛星定位和QRcode。說到QRcode,除了中國的健康碼之外(理論上中國的健康碼只需要使用QRcode就可以運作,但是我個人是不太清楚他們有沒有加裝其他的功能在應用程式裡面),另外一個就是本站之前介紹過的大阪QRcode版接觸史追蹤系統。
QRcode的概念就是,在特定地點掃描QRcode,就會在這個地點記錄下誰在這個時間點經過了這個地點。然後再看是用什麼方式留下個人資料,之後如果在同一時段出入該地點的人確診,會再發訊息給曾經在同一時段在該地留下聯絡方式的人。其實就是台灣現在在說的實聯制啦!只是是使用QRcode線上留下個人資料而已。
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軟體做接觸追蹤只會事倍功半
以日本為例,大阪府推出了QRcode版接觸史追蹤系統,神奈川縣是和LINE合作(也是QRcode的模式,只是綁定LINE帳號當作個資登錄+聯絡管道)。像日本這樣中央政府推了一款COCOA,各地方政府還各自推出其他可以達到接觸追蹤效果的方式,並不會因爲同時使用 2種以上的方法做接觸追蹤,成效就會加倍好(根本事倍功半)。
會出現這個現象,單純是因為日本中央政府推出的COCOA是使用Apple和Google共同開發的暴露通知API(Exposure Notification API)技術。根據Apple和Google開發的這個API的條款,它只限各國最高衛生當局申請,所以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申請Apple和Google的暴露通知API。如果地方政府想要自己弄一個接觸追蹤效果的軟體來主打「科技防疫」,它就只能自己開發一款新的APP,或是使用其他方式繞道而行。
不管是使用哪一種方式,推出更多樣化的接觸追蹤工具,並不會事半功倍。因為這樣做只會讓民眾覺得很厭煩,同樣的事情要做 2遍,也有可能會分散效果(有的人只使用A方法,有的人只使用B方法)。最後的結局就是,同時使用 2種方法的效果比單獨只使用 1種方法的成效更差。
方法二:台灣特有的電信公司基地台類型
電信公司基地台算是台灣獨自發展出來的方式(我沒有特別注意到是否有其他國家也有參考這個模式,但這個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這個方法很取決於政府和電信公司之間的關係,還有法律規範的部分)。
這邊講的電信公司基地台,不是 14天居家檢疫在用的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也不是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口誤」成「天網」後正名成「電子圍籬2.0」的模式,而是鑽石公主號和磐石艦事件時發布給曾經和鑽石公主號乘客、磐石艦隊成員距離很近的民眾的「類細胞簡訊」。
「類細胞簡訊」是什麼?
「類細胞簡訊」這個詞的出現,是在敦睦艦隊磐石艦爆出疫情後,但是其實早在鑽石公主號事件時,就有使用「類細胞簡訊」。以磐石艦為例,「類細胞簡訊」的運作方式是,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先提供電信公司磐石艦上的船員手機號碼,由電信公司負責比對基地台資料,找出手機訊號曾在同一時間和磐石艦船員手機訊號跟同一個基地台交換過訊號的手機號碼,接著再針對這些手機號碼發送一對一簡訊,稱之為「類細胞簡訊」。
有些可能比較有在留意相關新聞的朋友可能會質疑,鑽石公主號當時不是發送「類細胞簡訊」,而是針對北北基民眾發布俗稱「細胞廣播」的「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Public Warning Cell Broadcast Service)」。我一開始也是這麼以為的,但其實鑽石公主號當時應該是「細胞廣播」和「類細胞簡訊」兩者都有發送。可以證明這個說法的,就是 2020年4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等人 發表在《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的這篇paper,還有 2020年6月中華電信技術執行副總林國豐在公開活動上的與談內容。
「類細胞簡訊」就是接觸追蹤
雖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只有在鑽石公主號和磐石艦的時候,才使用「類細胞簡訊」,但只要先撇開法律層面的問題,「理論上」今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只要將所有確診患者的手機號碼交給電信公司,電信公司就可以發簡訊給近期曾經和確診患者手機訊號相近的民眾,這就是一種接觸追蹤。
「類細胞簡訊」的本質就是一種接觸追蹤,這點並不會因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是只有在他們覺得必要的時候才發布、相對不需要這麼做的時候就不做,而有所改變。今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視情況來決定是否要使用「類細胞簡訊」,這是比例原則(手段正當性)的問題,和「類細胞簡訊」是一種接觸追蹤的事實無關。
缺點有點多、沒事真的不建議使用的方法
說好聽一點,這是比例原則(手段正當性)的問題。但如果要講直白一點,就是這個方法準確度沒有很好(會有誤差),而且耗時、耗力、耗錢(如果政府有付電信公司簡訊費的話),如果所有確診個案都要這樣做,對於電信公司來說是一種負擔(要跑這些資料需要時間)。準確度不好還會徒增民眾無謂的恐慌,產生的負面影響。當你今天收到一則簡訊和你說,你曾經和確診患者的距離很近,應該會很緊張,但是因為這個方法不是很準,說不定當時你和那個人距離很遠,根本就沒有接觸到對方啊!
「類細胞簡訊」真的是沒事不會拿來使用的方式,缺點有點多,唯一的優點就是大家幾乎都有手機、不需要另外下載APP、這整個過程也沒有GPS資料會被儲存,用的都是電信台本來就有的資料(只是有沒有拿來這樣用而已)。而且要回到本文最一開始的重點,「有這個工具不等於就一定要用」,重點是要先確定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再來找工具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台灣所有個案都可以追到感染途徑,根本沒有演變成找不到感染源的社區感染的程度,台灣就不需要使用接觸追蹤這東西,靠傳統的疫調就行了。
雖說如此,多一個工具備而不用未嘗不是一件壞事。以台灣來說,我們除了有用過 2次的「類細胞簡訊」,還有一款去年 6月就開發好了的接觸追蹤APP「台灣社交距離」。
下一頁:台灣版接觸追蹤APP
目錄(點選底線文字可以快速跳至該章節)
追不到感染源,才需要接觸追蹤技術/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的類型/台灣版接觸追蹤APP/台灣是否該使用接觸追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