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久違的新聞時間(想和大家分享的新聞很多,但一直沒有完整的時間可以好好整理成主題式的介紹),今天要聊的是日本廁所的二三事。
根據NPO日本廁所研究所(NPO法人日本トイレ研究所)對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共4,833人的家長所進行的調查(小学生の排便と生活習慣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有20.2%的小學生有便秘的情況,且其中32.0%的家長並不清楚自己小孩有便秘的問題。按照都道府縣別,有最高比密便祕兒童的地方就在大阪府(29.8%,大阪真的是很常進入最糟排行榜內的都道府縣)。(新聞來源:《小学生の5人に1人が便秘状態! 最も便秘の子が多い都道府県は・・・》)在台灣討論便秘問題時,最常被討論的因素不外乎是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但是在日本還有一個更關鍵性的因素:日本人的「遠慮」(相關新聞:《 日本小學的廁所不可以上大號?從廁所略談日本的「遠慮文化」 》)。因為在乎同學的眼光,不想要被同學發現就是自己剛才在廁所大號,所以寧可「我慢」(忍耐)。同一份調查當中,隨著年級越高,這種忍耐的傾向就越強:平均來說在學校會寧可忍耐也不上廁所的人約半數,但只看小六的學生卻接近六成。解決便祕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不能忍」,一有便意就要練習蹲廁所,但如果這種「過於在意別人眼光」的心態不改,要大幅降低日本學生便秘情況的問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原因就在於學校廁所都還是以蹲式(和式)為主,比起坐式馬桶,「蹲馬桶」是不是真的比較方便呢?(感受應該因人而異啦)相反的,四月日本開學季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文章,在講剛從幼稚園升上小一的小朋友們,一個瞬間要從習以為常的座式馬桶換成蹲式廁所,突然不知道該如何「上廁所」了!很多的幼稚園還會在大班畢業前特地開一堂「蹲馬桶教學」,就怕這些小朋友們找不到熟悉的「馬桶」。
神奈川縣教育委員會決定要在2023年底前,將縣內所有的和式(蹲式)馬桶全部更換成洋式(坐式)馬桶。在這之前,縣內高中14,000個「可以上廁所」的馬桶,只有三成是洋式的。(新聞來源:《学校の全トイレ洋式化 県教委が施設再整備計画》)(終於要講到今天看到的新聞,這才是突然決定今天要一鼓作氣打完文章的原因)
新聞來源:《学校で大「恥ずかしい」→全部個室にします》
既然縣政府都確定要改廁所了(把蹲式馬桶換成坐式馬桶)神奈川縣底下的大和市更進一步,市教育委員會決定從今年起,市內28個市立中、小學校(小學19所、國中9所)的一樓男廁全部移掉小便斗,像女廁全部都是一間間隔好的「個室」(註:如果一樓男廁不只一個也是只設一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註:
「性同一性障害」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縮寫G.I.D. 在日本的討論非主流性別議題時,比較受關注的部分、慣用的分類方式和用詞和台灣比較不同。嚴格來說,「性同一性障害」屬於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的「診斷名稱」,更好的說法應該是「性別違和」(gender dysphoria):自己的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不完全相符。但在日本普遍輿論當中,還是一直「沿用」G.I.D.這個詞,而且因為日文翻成「性同一性障害」,「障害者」在日文的意思套用成中文我們常說的詞就是「身心障礙者」。
套用這樣的邏輯,從這次介紹的新聞原文當中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性別氣質不完全符合非男即女二元生理性別分法」的人,在多數日本人的價值觀中這是「性同一性障害」,是「障害者」,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注意是否有「差別」(不平等對待),需要被「解消」(消除)。 更多關於日本的彩虹社群介紹待下回《六月號:向多樣的性說yes》再和大家完整的分享。
其實要分享的事情說完了,但想說難得開啟了平常不太會在檯面上說的話,那就再說一件和日本廁所有關的事好了。「ランチメイト症候群」,更直白一點(或應該說是更糟的進展)又說是「便所飯」,顧名思義就是午餐的時候沒有朋友要和自己一起吃飯,怕被發現「自己好像人緣不好」,於是乎開始害怕用餐時間,或乾脆躲去廁所一個人偷偷吃飯。相關的中文介紹在網路上都寫得滿清楚的,維基百科、關鍵評論網都有相關的內容(雖然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關鍵評論網的這篇)其實現在關於「ランチメイト症候群」這件事,日本已經有政府補助的民營組織在各地展開名為「小朋友食堂」(こども食堂)的活動,而且「小朋友食堂」背後服務的對象更廣」關注的層面更多,之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好好介紹「小朋友食堂」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畫。(也歡迎大家下個學期開學後再來諮商中心坐坐,直接和小編面對面聊天喔)
祝大家在期末考水深火熱之中,都可以平安順利 ALL PASS!
原文刊載於【清華大學諮商中心】駐日小編專欄
上線時間:2016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