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

【圖輯/走進現場】超過4000天的堅持,反沖繩美軍基地的邊野古靜坐抗爭持續進行中

採訪/攝影/文責:張郁婕,2025/6 於日本沖繩

自從日本民眾 2014 年 7 月 7 日在駐日美軍史瓦普營區(Camp Schwab)門口發起靜坐抗議以來,本月 18 號(2025.6.18)正式進入第 4,000 天。史瓦普營區位在沖繩縣名護市的邊野古(Henoko),即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轉移預定地、邊野古填海造陸基地擴建地點。

筆者前一天(2025.6.17)一早,跟著抗議民眾從那霸市的沖繩縣廳前出發,體驗一日來回的靜坐示威抗議活動。早上 8 點 45 分一抵達縣廳前廣場後,就能看見手持抗議標語的民眾。當筆者向前詢問巴士集合地點時,便聽到:「啊!你是不是上禮拜錯過時間的那位?」原來對方正好是筆者一週前(2025.6.10)前往邊野古探勘時,在帳篷區遇到的抗議民眾。當時因為不曉得抗爭時間和地點,在邊野古用餐時隨口詢問店家,才知道當下正好是靜坐抗議的時間。急忙趕到現場的結果,靜坐抗議正好結束,民眾陸續回到帳篷區,準備用餐休息。有了這次的經驗,再加上後來獲得配合抗爭時間的巴士時刻表,才得以實現本次的一日往返邊野古靜坐抗議體驗。

「你要好好記錄下靜坐現場的樣子喔!」這是其中一位抗議民眾就定位前,向筆者說的話。或許正因為 3 年前(2022),日本匿名網路論壇「2ch」的創辦人西村博之(暱稱:ひろゆき)曾在社群平台上 發文嘲笑 邊野古靜坐抗議行動,批評「又沒有人在現場,靜坐抗議(累積天數)歸零(重數)比較好吧?」讓傳遞抗爭現場的真實狀況更顯重要。

一日來回邊野古的抗爭巴士

前往邊野古的小巴在早上 9 點準時出發,車上每個座位都掛上獨一無二的手製抗議背心,抗議美軍基地、也抗議性暴力問題。原以為巴士從縣廳前出發之後,就會直達邊野古,畢竟只有巴士時刻表上,只有發車及集合地點。啟程之後才得知,這段約 1 個半小時的車程,還會沿線接送長期參與靜坐抗爭的夥伴。

巴士停靠在浦添的一個小車站,一名大姐和白髮蒼蒼的小哥急忙跑到車站,差一點就錯過今天的接駁車。大姐一上車後一一和夥伴們打招呼,看到筆者時立刻發現是生面孔:「你是第一次參加嗎?以前好像沒有看過你。」當時筆者身後的最後一排座位已經坐滿,這名大姐順勢坐在筆者旁邊。「你是從台灣來的?我很想知道更多和台灣有關的事情」聽到筆者來自台灣,便立刻拿出筆記本,好像事前已經準備好一連串訪綱一樣,準備進行身家調查。但才說沒幾句話,又被擋了下來:「等一下,這些內容太重要了,不能只有我一個人聽到,這樣太可惜了,等一下拿麥克風說給大家聽!」

正當筆者還一頭霧水時,巴士已經接到當天所有報名搭接駁車的夥伴。當天負責帶隊的夥伴將麥克風傳到巴士最後一排,讓每一個人一一自我介紹,或是和成員分享各種和自己有關的、或是和其他活動有關的資訊。

當天 19 人座的小巴,一共載了 13 人,據說比平常還要滿。有的人幾乎天天報到,也有成員是固定每週二參加。當天除了筆者是首次參與之外,也有睽違數個月,從日本本島來到沖繩參加靜坐抗議的夥伴,也有「家人不希望長輩繼續參與抗爭,但說什麼也要去」的阿姨們。整輛車上除了筆者之外,多數成員年紀稍長,有成員在自介時分享自己疑似出現輕微失智,也有人談到自己開始出現頻尿的狀況,很擔心參與靜坐抗議時,會找不到地方方便。「頻尿」似乎就成了當天集體行動的關鍵字,任何話題都會繞到「頻尿」一詞,或是聽到:「頻尿組合要去上廁所了!」緊接著後面就會有更多成員跟上,一起到廁所方便,成為當天另類的有趣景象。

往返縣廳前與邊野古的小巴車內一景。

從琉球到沖繩縣,美軍都是一大負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舊稱琉球、現屬日本沖繩縣的琉球群島,暫由美軍接管。美國直到1972年才將琉球/沖繩的主權轉交到日本,但美軍並沒有因此全面撤離琉球/沖繩,而是保留部分美軍基地的使用權,並受惠於《日美駐軍地位協定(日文稱「日米地位協定」,英文為U.S.–Japan 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駐日美軍犯法可以不用接受日本法律制裁(美軍相關人士犯法以美國法律為先)、美軍能優先使用日本民航機場等,而被日本視為不平等條約。

另一方面,沖繩縣面積僅佔日本國土面積的 0.6%,卻有超過 7 成(70.3%)的駐日美軍基地坐落在沖繩縣內;如果單看 9 成沖繩縣民居住的沖繩本島,更有 15% 的土地仍屬於美軍專屬用地。即便琉球/沖繩主權即便早已移交到日本手中,民眾的生活仍大大受到駐日美軍的影響,也是沖繩縣長期認為遭到日本本土不公平對待的理由之一。實際上,在沖繩主權歸還日本的 1972 年,駐日美軍基地在日本各縣市的分布,沖繩和其他縣市相比僅佔 58.7%。但駐日美軍近年加速減少(歸還)在其他縣市的美軍基地用地的情況下,反而提升了沖繩縣在日本全國的佔比,令沖繩縣民相當不滿。

從普天間基地附近的嘉數高台公園可以看到普天間機場的跑道,也能清楚看出機場與民宅之間的距離有多近。攝於 2025/6/10。
駐日美軍普天間(Futenma)基地出口,攝於 2025/6/10。

普天間機場與邊野古填海造陸預定地

關於沖繩縣民在主權歸還之後對美軍的不滿,多半會追溯到 1995 年 3 名駐日美軍誘拐並集體強暴一名 12 歲沖繩少女的事件。當時這起事件引發沖繩縣民群情激憤,引爆新一波反美軍基地浪潮。緊接著在短短不到 10 年的時間,2004 年駐日美軍的直升機又在訓練過程中,墜落在緊鄰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又稱普天間機場)的沖繩國際大學。普天間基地(普天間機場)過去就因為緊鄰民宅而被外界封為「世界上最危險機場」,這起墜機事件讓普天間基地(普天間機場),成了必須迫遷以「降低沖繩縣民負擔」的問題設施。

只是沖繩縣民及沖繩縣政府萬萬沒想到的是,大家希望能將駐日美軍轉移到日本境內其他縣市,「不要讓沖繩縣背負這麼大的負擔」,日本政府最終選定的地點卻是沖繩縣內的邊野古,而非外縣市。

也因此,沖繩縣的民間團體在普天間機場的替代機場選址,確定選在邊野古,準備填海造陸、擴建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後,便定期在史瓦普營區門口靜坐抗議,阻擋工程進行。

駐日美軍史瓦普營區(Camp Schwab)正門口,史瓦普營區就位在邊野古(Henoko),也是普天間機場移轉預定地。

抵抗邊野古擴建工程的靜坐抗議

在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正門口的對側,有一整片使用木材搭建而成的帳篷區,作為抗議民眾的活動據點。在每天早上 9 點、中午 12 點及下午 3 點,工程車隊準備將搬進營區之前,抗議民眾就會先在帳篷區集合、交換意見,再一起前往工程車輛的出入口。

除了有像筆者這樣,一早搭著小巴前往邊野古的夥伴,也有一早就在帳篷區等待的成員。當天參與靜坐抗議的夥伴當中,還有一名前國小老師。他在今年 4 月之前都還在小學任教,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感於自己必須要身體力行、參與抗爭,才能說服或是做好學生們的榜樣,便決定暫時離開教育現場,一邊在工會工作,有空時就到帳篷區一起參與靜坐抗議。

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正門口的對街,有抗議團體的手繪的日曆,每天都會計算靜坐抗議行動自 2014 年 7 月 7 日起,已經進入第幾天。攝於 2025/6/17。
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正門口對側的抗議活動據點,在砂石車準備搬入基地之前,當天參加靜坐抗議活動的民眾們,都會先在這個帳篷區稍作休息、交換意見。
一名參加邊野古靜坐抗議活動的參與者,在帳篷區的公告板閱讀擺放在架上、供民眾自由取閱的資料。
從邊野古抗議活動的帳篷區,就能看到鐵絲網內駐日美軍基地內的軍用車輛。
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的工程車進出口,是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的側門。在這個側門總是有一整排警備人員站崗,在時間接近工程車進出、抗議民眾開始在門口靜坐時,甚至會出現兩排人牆。

在帳篷區休息、閒聊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一下就過了 1 個小時,準備前往靜坐抗議的地點。從帳篷區到工程車輛載運砂石進入營區的出入口,走路路程約 10-15 分鐘左右。但沿線都沒有可以遮陽的地方,所以有兩輛 9 人座小客車輪番接送大家前往靜坐抗議的地點。

大夥抵達現場後,陸續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椅子和標語,排排坐在大門口,阻擋砂石車進入營區。在門口靜坐期間,會有民眾陸續站出來發言,或是帶領大家一起唱歌,等待警方驅離。

在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的砂石車進出口外靜坐抗議的人們。
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的砂石車進出口外出現靜坐抗議的民眾後,營區內就會有警方拿起大聲公主張,民眾在門口靜坐屬於妨礙公務,要求民眾離開現場。
現在在每天平日上午 9 點、中午 12 點和下午 3 點的時段,都會有填海造陸工程的砂石車陸續開往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抗議民眾算準時間,在出入口前靜坐抗議,讓這些工程車也必須要在門口等待一段時間。

當大家在門口前靜坐抗議的同時,營區內也有警方拿著大聲公和預錄好的錄音帶,不斷呼籲民眾離開。與此同時,陸續有砂石車抵達搬運口前的路口,準備將砂石運進營區。

假如砂石車表定進出基地的搬運時間是整點,靜坐抗議的民眾、和警方的大聲公對決約莫過了10分鐘,警方認定經過多次口頭勸導無效之後,就會強制驅離靜坐抗議的民眾。雖然過程中也會出現警方三人一組,直接將民眾從椅子上抬到出入口兩側人行道的情況,但在強制驅離之前,警方都會很有耐心地口頭勸導民眾自行離開,甚至還會協助搬椅子,過程相對平靜。

一名長期參與靜坐抗議的阿姨說,在 COVID-19 疫情之前,警方確實是用非常粗暴的手段,直接將民眾抬離現場,也會有抗議民眾因此受傷。但 COVID-19 疫情期間,因為擔心染疫、不方便有肢體接觸,所以就改成口水戰的方式,抗議民眾和警方都試圖要說服對方離開現場。這個作法就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雙邊的一種默契。「動口不動手」雖然比較好,但想到這麼做的契機是因為疫情,不免令人懷疑戴上口罩「口沫橫飛」是否真的比肢體接觸更能防疫?

警方很努力地一一說服抗議民眾自行離開現場。
如果遇到抗議民眾勸導不聽,警方也會 3 人一組,直接將抗議民眾抬到兩側人行道上。
警方甚至還會協助收椅子,認為這麼做民眾就無法繼續坐在現場,影響工程車輛進出。
抗議民眾也會自己協助收椅子,準備撤退到兩側人行道。
也有抗議民眾是被警方半推半就地帶離現場。

因為靜坐抗議的人數相對少,至少靜坐抗議的人數遠少於警備人員的人數,警方只需要 5 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將所有抗議民眾撤離到兩側人行道。警方一旦確認出入口沒有民眾阻礙,原本擋在出入口的警備人牆也會「芝麻開門」,讓砂石車輛陸續進入營區。抗議民眾撤離到兩側人行道上時,也會持續舉牌抗議,向砂石車輛表達不滿。警方也會駐守在出入口和人行道之間的缺口,防止民眾進到車道。

擋在人行道和車道之間的警察。
在警方清空在出入口靜坐抗議的民眾後,砂石車輛便魚貫開進營區內。
抗議民眾被迫撤到人行道上後,依舊會朝砂石車輛的方向舉牌抗議。
從駐日美軍基地史瓦普營區的基地外朝海的方向遠眺,可以看到遠方有工程正在進行。
天氣實在太熱,連警方都忍不住抽空喝水、補充水分。
也有民眾選擇在人行道上繼續靜坐抗議。

砂石車搬運時間大約 1 小時,等到最後一輛砂石車進入營區之後,出入口的警備人員就會回到定位,再度形成「人牆」阻擋人員進出。此時抗議民眾也會回到出入口的車道上,向營區內喊話、表示不滿,而實際上聽到這些發言的並非駐日美軍基地或是日本防衛省的人員,而是受僱於營區的警備。

當天表定的砂石車輛全都進到營區內部之後,就會再度開放車道,讓民眾可以自由通行。此時抗議民眾就會回到進出口前,向受僱於營區的警備人牆喊話,表示不滿。
邊野古靜坐抗議行動第3999天第三梯砂石車搬運結束之後,抗議民眾在進出口前繞圈遊行喊話,氣氛相當輕鬆愉快,為當天的抗議活動作結。
抗議民眾舉著「沖繩民意向新基地說不」的旗幟離開抗議現場。

每天平日上午 9 點從縣廳前出發的一日來回小巴,可以參加到中午 12 點和下午 3 點的靜坐抗爭行動,下午 3 點的場次結束後,就會從砂石車進出口直接原車開回縣廳前。

邊野古的靜坐抗議行動,不是 24 小時在史瓦普營區的門口靜坐,而是有砂石車進出時,才會在搬運口拖延工程車進出的時間。像西村博之這樣,認為靜坐抗議就該有人 24 小時坐在出入口、或是在帳篷區守候的民眾來說,如果像筆者這樣事前不知道靜坐抗議是有時間的,或許前往現場就會覺得自己「撲空」,和原本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然而,一旦砂石車搬運時間是固定的,抗爭民眾、砂石車業者、警方和警備人員早已建立的彼此默契,業者和警方都不會「偷跑」,刻意改變搬運時間的情況下,抗爭民眾一直在門口靜坐又有何意義?

邊野古/史瓦普營區前的靜坐抗爭行動,或許像是一場定時上演的表演,但這樣的抗爭行動要能維持 4,000 天以上,也絕非易事。如果沒有強烈的抵抗意志,以及外部資源或是人力的支持,是很難維持這樣的動員能力。

前往下一頁接續閱讀:安和棧橋的牛步(2/2),全文共 2 頁。

回到第 1 頁閱讀:抵抗邊野古擴建工程的靜坐抗議(1/2),全文共 2 頁

安和棧橋的牛步

事實上,關於普天間基地移轉、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的抗議行動,除了史瓦普營區砂石車進出口的靜坐抗議外,名護市的安和棧橋也是反對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的抗議地點。

安和棧橋是琉球水泥(琉球セメント)的棧橋,安和(Awa)雖然和邊野古同屬名護市,但卻分屬沖繩本島的兩側,中間有山脈相隔,車程約半小時。日本防衛省和琉球水泥簽約,租用琉球水泥的安和棧橋,將邊野古填海造陸用的砂石透過安和棧橋從海上接到陸地,再運往邊野古。而抗議民眾在安和棧橋進出口採用的抗議手段稱為「牛步」——像牛一樣龜速地在進出口閘門來回走動,影響車輛進出。

去(2024)年 6 月 28 日,安和棧橋前的「牛步」抗議行動曾發生警備人員和抗議民眾發生意外,造成一死一重傷的憾事,導致安和棧橋的砂石搬運工程暫停 54 天。筆者在實際前往安和棧橋之前,曾聯絡一名住在名護的獨立記者,想了解目前安和棧橋的狀況。對方表示,現在雖然重新啟動安和棧橋的砂石搬運工程,但戒備已經比以往更加森嚴,警方執法的態度也比過往更加強硬,一旦當天決定要「排除」抗議民眾,民眾就無法繼續在門口「牛步」表達抗議。

所以原先對於實際進到現場後,能不能看到「牛步」有所擔心。所幸拍攝當天真能在現場親眼見到「牛步」的狀況——只要路口的鈴聲響起,就表示有民眾正準備穿越安和棧橋前的路口,也就是警方開放讓民眾「牛步」拖延砂石車進出的時候。

在安和棧橋出入口嚴加戒備的沖繩縣警。
排隊等待右轉進入安和棧橋作業區的車輛。國道 449 號車流量不少,只要工程車輛在路口等待右轉,整個車道就會動彈不得。
安和棧橋的「牛步」抗議行動在去年發生死亡事故後,現在路口處多了橘色網狀簾幕,防止抗議民眾進到車道。但警方又會適時開放一個缺口,讓抗議民眾「牛步」抗議,形成雙邊彼此的默契。
一旦沖繩縣警方拉起橘色網狀簾幕,就是工程車輛魚貫進入安和棧橋的時間。
或許警方在大熱天站崗也很無聊,又或許是想要掌握情資,筆者在現場拍攝期間,接連有沖繩縣警跑來搭話,先說「以前好像沒有看過你」,而後又提醒筆者小心中暑。和短時間待在現場的筆者相比,怕被人識出真實身份、全身包緊緊的警察才更需要擔心中暑。
安和棧橋前的國道 449 號車流眾多,有不少工程車輛往返。
安和棧橋的位置就在琉球水泥公司的正門前,日本防衛省也是向琉球水泥租用棧橋,用來搬運邊野古填海造陸用的砂石。
從安和棧橋的方向即可清楚看見琉球水泥的工業區。

看不見盡頭的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

沖繩縣曾在 2019 年 2 月舉行的 縣民公投,共有 7 成以上(72.15%)民意明確反對邊野古的填海造陸工程,但這並沒有阻擋工程進行的法律約束力。沖繩縣政府雖然為此向中央政府提出多個法律訴訟,但截至目前 全部是沖繩縣政府敗訴,甚至開創日本憲政史上 首次由日本中央政府「代執行」地方職權,由日本政府依法代替沖繩縣政府批准邊野古工程變更案,並獲得司法機構背書的先例。現在就連沖繩縣政府,都沒有其他管道可以透過司法途徑阻擋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的進行。

雖然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已經開工多年、基地外的靜坐抗議行動也已經突破 4,000 天大關,但距離完工的那天依舊遙遙無期。按照目前規劃,至少還需要 12 年才可能完工。

工期會拖這麼久,並非因為抗議民眾的靜坐抗議,或是「牛步」抵抗工程進行,而是邊野古「先天不良」的缺點——駐日美軍史瓦普營區機場跑道擴建案的填海造陸預定地的大浦灣,地盤相當軟弱有如「美乃滋狀」,必須先強化地盤結構才能完成填海造陸工程。按照日本防衛省目前公布的工程計畫,需要將7萬多根砂樁打入大浦灣的地盤,才能可實現。雖然將砂樁打入地盤的「砂樁排水工法」(sand drain method/サンドドレーン工法)並非全新的工法,但日本過去只有將砂樁打入 70 公尺深處,但大浦灣的地盤強化工程最深須達海平面下 90 公尺,也令外界擔心工程是否能如期進行。回顧普天間機場轉移案、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的歷史,大浦灣地質不適合填海造陸,也是開工之後才發現的「事實」。在日本防衛省的所做所為難以獲得沖繩縣民認可的情況下,也難免令民眾擔心或質疑,大浦灣地質強化工程期間是否又會再度發現「新事實」,需要增加工程內容才有可能打造出看不見工程盡頭的 V 字跑道?

實際上,就算邊野古填海造陸工程如期完工,順利打造出 V 字跑道,駐日美軍也不可能將普天間機場的所有業務轉移到邊野古的新跑道。原因無他,邊野古的 V 字跑道只有 1,800 公尺,這個跑道長度對於美軍軍機來說實在太短了。普天間機場的跑道有 2,800 公尺、駐日美軍嘉手納基地的跑道更有 3,700 公尺。邊野古的 V 字跑道只有 1,800 公里的程度,甚至連沖繩境內的民航機場都不如。所以就連美方也曾懷疑邊野古是否能作為普天間機場的替代方案,跑道太短、地盤軟弱需要定期檢修,萬一被敵軍飛彈打中就很難繼續運用。

邊野古的環境保育問題,也是抗議團體關注的焦點之一。邊野古附近海域有廣大珊瑚礁群,也有儒艮等稀少動物的棲地。填海造陸工程開始之後,已經發現移植的珊瑚白化、儒艮死亡,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已經難以恢復原本的樣貌。日本政府運到邊野古填海造陸的砂石,部分取自沖繩本島南部的系滿市或是八重瀨町,這些都是沖繩戰役激戰地點,當地砂石當中非常有可能包含沖繩戰役罹難者的遺骨,引發沖繩當地的遺骨收集志工(ガマフヤー/gamafuya)們的反彈。

或許,當初為了遷移普天間機場,急著尋找替代方案而選定邊野古,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邊野古不像普天間機場所在的宜野灣市,人口密度高、周圍民宅眾多,會受到飛機起降噪音問題影響的民眾較少。但沖繩縣民的要求從來沒有改變——減少沖繩縣內的駐日美軍基地面積,降低沖繩縣民的負擔,而非在沖繩縣內興建另一座駐日美軍專用的機場。今天就算不是選定邊野古作為普天間機場的替代方案,在沖繩縣民實際感受到駐日美軍帶來的危害有所減少之前,沖繩縣民的抗議都會持續下去。

(終)

參考資料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