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有權要求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出示護照或在留卡嗎?答:房客沒有義務提供,但可能會遭拒

在日本,外國人入住旅館時,都會被要求出示護照等身分證明文件。不只短期赴日旅遊的觀光客,就連在日本具有中長期居留資格的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經驗。

但你知道嗎?日本的法規只有要求住在國外的外籍觀光客,入住旅館時必須出示護照,持有在留卡等中長期居留、乃至獲得永住資格的人,根本沒有義務出示個人身分證明文件。

最近在日本,就有一人因此向旅館提告。

大學教授遭旅館拒絕入住

根據《共同社》的報導,這名當事人是一名住在神戶的大學教授,她是具有特別永住資格的在日朝鮮.韓國人 3 世(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時期舉家搬到日本的第 3 代)。去年 9 月她因為工作關係到東京出差時,依約前往早已事前訂好的商務旅館。沒想到了旅館之後,櫃檯要求她出示護照或是在留卡,並聲稱這是針對所有外國人的要求。她當下明確表明,這項要求於法無據,特別永住者沒有出示身分證明文件的義務。

隨後這家旅館當晚拒絕讓她入住,這也成為她現在向旅館提告的原因——旅館拒絕讓她入住,造成她精神上的痛苦,才能向旅館提出損害賠償。

特別永住者沒有義務出示身分證明文件

事實上,當下她如果手上沒有攜帶護照的話,也不可能出示在留卡,因為特別永住者身份是沒有在留卡的,只有稱為「特別永住者証明書」的身份證明文件。而且日本《旅館業法施行規則》第四條之二的第三點明確點出,只有「沒有日本國內住址的外國人」旅館業者才需要紀錄入住者的國籍和護照號碼。在日本有固定住址、長期在日本生活的外籍人士沒有義務出示護照或是在留卡,特別永住者當然也沒有義務出示護照或是特別永住者證明書。

實際上,日本香川縣就曾在 2023 年 3 月通知縣內的旅館業者,如果以姓名或是外觀做判斷,要求房客入住時出示在留卡,有人權上的問題。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網上明確寫到,「在日本國內沒有固定住所的外國人」辦理入住時才需要出示護照,並讓旅館業者複印留存。

《旅館業法施行規則》的矛盾之處?

然而,日本《旅館業法施行規則》要求旅館業者登記「沒有日本國內住址的外國人的護照號碼」,旅館業者又該如何判斷眼前的房客是否為外國籍?又是否具有日本國內住址?單從姓名或是外觀進行判斷的話,具有日本國籍的混血兒也可能被要求出示身分證明文件。

如果確定對方是外國籍,又該如何判斷對方是否持有日本國內住址?畢竟沒有人會隨身攜帶住民票,相當於數位身分證的 My Number IC 晶片卡 也是近年才有的制度,但也不該使用在這種情況上。或許,要求外國籍房客出示在留卡,證明自己真的是在日本中長期居留的外國人,是一個權宜之計,但這並不表示旅館業者有權要求複印房客的在留卡,因為旅館業者無權儲存房客過多的個資。如果複印房客的在留卡,是為了確認、留存外籍房客在日本的住址,在「法律沒有這麼要求」的情況下,旅館業者面對日籍房客也應該比照辦理,而不是讓房客自行填寫居住地址之後,不用再出示其他身分證明文件「證明」自己真的居住在這個地址。

以這名在日朝鮮・韓國人 3 世的大學教授為例,她已經是大學教授、在學校教書,當然是長期定居在日本。如果能從學校官網確認,她確實任職於某大學,旅館業者就沒有理由要求她出示護照或是在留卡。這可能會是今後訴訟的關鍵點。

2025/5/23 後續更新:昨天(5/22)這名在日朝鮮・韓國人 3 世的大學教師召開記者會,並由委任律師正式向神戶地方法院提出告訴,向旅館業者求償 220 萬日圓。

根據當事人的說法,她事前在旅館官網使用本名訂房,也填了真實住址。但到入住當天,她向櫃檯講出自己的本名時,卻被要求出示護照。她立刻解釋自己是在日本出身長大的在日朝鮮・韓國人,具有特別永住者身份,沒有義務隨身攜帶護照,她也當場出示自己的健保卡和名片,證明自己具有日本住址

但櫃檯人員卻依舊要求她出示護照,甚至提出「只要寫下日本名,就可以入住」,讓當事人相當受挫,憤而拒絕入住。因為她就是以本名生活,認為旅館這種要求已經嚴重傷害尊嚴,是基於國籍的人種歧視。

至於這家旅館業者則辯稱,確認護照只是為了判斷當事人的住址是否在日本境內,並非歧視。然而,出示護照是無法判斷當事人住址的,接下來就需要看法院如何認定。

為什麼台灣需要關注特別永住者?

「特別永住者」是 1991 年《入管特例法》推出的新制度,對象就是針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從台灣、朝鮮半島等內地移居日本內地生活的舊殖民地出身者及其後裔,其中又以在日朝鮮・韓國人為大宗。

這些特別永住者就是以日本作為生活據點,從殖民實際到現在早已有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都在日本出生長大,特別永住者的資格,就是保障他們能繼續在日本生活、入境日本不需要額外申請簽證的永久居留權。

戰後被剝奪權利的殖民地出身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些早在日本定居的殖民地出身者瞬間失去日本國籍。二戰結束前的戶籍制度,更成了證明他們「外國人」的依據——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台灣及朝鮮半島期間,殖民地出身者雖然具有日本國籍,但「內地」和「外地」的戶籍是不同的。殖民地出身者搬到日本,戶籍還是在殖民地。日本婦女和殖民地出身者結婚,日本女性的戶籍就會從「內地」變成和丈夫一樣;殖民地出身者,除非變成日本人的養子,戶籍就是在「外地」。這些都是二戰前就存在的制度性歧視,而且受影響的不是只有殖民地出身者,就連嫁給殖民地出身者的日本女性及其後代,都會受到影響。

拒按指紋運動(指紋押捺拒否運動)

戰後,理應賦予這些前殖民地出身者選擇國籍的權利,但日本政府選擇剝奪這些人的權利。率先剝奪殖民地出身者的戶籍,讓殖民地出身者失去在日本的參政權,緊接著將殖民地出身者視為外國人——要求在日本境內的「外國人」都必須要按壓指紋、建檔,如果拒絕不從,可關 1 年以下或是罰金 20 萬日圓。

有鑒於當時在日本境內 8 成以上的「外國人」都是在日朝鮮・韓國人,所以這項措施實質上相當於針對殖民地出身者及其後代的硬性規定。只是家人在戰前搬到「內地」生活,殖民地出身者沒有犯過罪,卻要像罪犯一樣,讓政府掌握自己所有的指紋、建檔留存?當時指紋識別技術不像今天這麼準確,「外國人」的指紋就是政府手中可以比對的資料庫,所以大家都是潛在的犯人?直到 1980 年代出現拒按指紋運動(指紋押捺拒否運動)之後,這項規定才在 2000 年廢除。

這些都是舊殖民地出身者與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們」,在戰後持續抵抗日本帝國的歷史。

在日朝鮮・韓國人就是在日台灣人的縮影

版主過去曾談過,本站持續關注、發表和「在日朝鮮・韓國人」有關的文章原因無他,因為「在日朝鮮・韓國人」和戰後選擇留在日本生活的台灣人一樣,都是前殖民地出身者。在「在日台灣人」社群相對沉默、低調的狀況下,如果想要了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戰後選擇留在日本定居的台灣人及其後代,在生活上可能會面臨哪些處境,透過「在日朝鮮・韓國人」一窺前殖民地出身者戰後的處境,是一個相對容易對照的例子。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知道,現在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們能享有這些讓生活變得更方便、越來越接近平等的保障,都是這些前人努力下來的成果。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