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頁:徵用工判決影響韓國經濟與國家安全(2/4)
一場失敗的「企劃訴訟」
韓國徵用工訴訟代理人林宰成律師告訴網路媒體《ポリタスTV》,徵用工系列訴訟是「企劃訴訟」,目的是要透過訴訟提升大眾對於強制動員問題的認識,進而改變政府的態度。殖民統治時期強制動員的受害人數有幾千、幾萬人,但日本製鐵的訴訟只有 4 名原告,三菱重工只有 5 名原告,規模差太多。所以原告們向日本企業求償每人 1 億韓元不是訴訟目標,原告只是想要透過訴訟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並釐清殖民政府與企業聯手的強制動員問題,責任歸屬到底是在韓國企業、日本企業、還是在日本政府身上?
林宰成接著說,日本和韓國法院都認定強制動員是不法行為,至少在是否有過強制動員的歷史問題上,日本和韓國司法體系的見解是一致的。但是,「企劃訴訟」是不是真的能夠改變社會,取決於宣判時的社會環境——如果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沒準備好,就算勝訴了,在社會運動上也可能失敗;反之,如果當下的社會環境已經準備好了,就算敗訴,也可以透過敗訴喚起大眾的問題意識,這時候政府可能會就出面主張「這不是訴訟可以解決的問題,應該由政府出面來解決」,接著透過政府的外交手段處理這個議題。很可惜,強制動員的「企劃訴訟」目前看來,社會運動的實力不足,現在的社會沒有這麼多餘裕,日本的政治環境也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沒有辦法發揮市民的力量來改變社會風向。
徵用工訴訟在一審、二審敗訴,但 2012 年大法院勝訴了,2012 年勝訴的時間點正好就是日本第二次安倍政權的開始。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在 2000 年代後半抬頭,所以和歷史有關的問題,可能性就變得越來越窄,特別是第二次安倍政權開始,這個傾向變得更明顯。這個企劃訴訟 2012 年在大法院勝訴了,2018 年又再次勝訴。很可惜日本社會改變了,但政治的環境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市民社會的力量沒有辦法發揮。日本的自由派、和平主義的勢力越來越小,政府是強硬右派政權的情況下,這個大法院判決沒有辦法改變日本社會,以一個想要改變社會、改變政府的企劃訴訟來說,沒有很成功。
——韓國徵用工訴訟代理人林宰成律師
日、韓政府錯過談判機會
徵用工訴訟如果從在韓國提告的 2000 年開始算,現在已經是 2023 年,這中間有 23 年的時間,難道這中間都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目前局勢,不用走到日、韓雙邊硬碰硬的可能性嗎?
答案是有的。林宰成說,關鍵就在 2012 年。
前面提到,在韓國的徵用工訴訟,最一開始一、二審判決結果也都和日本的訴訟結果一樣,都是原告敗訴。但是韓國大法院 2012 年推翻了一、二審論述,認定《日韓請求權與經濟合作協定》沒有討論到強制動員的不法行為,所以發回二審。這件事情對於韓國以及日本政府都很衝擊。林宰成律師說,如果在 2012 年大法院意見出來後,日本和韓國政府就透過外交、政治手段處理賠償徵用工的問題,日韓雙邊應該還是有很多談判空間,至少比現在來得多。現在訴訟已經走到最後,大法院判決都出來了,就只能依照判決結果執行,沒有交涉的餘地,政治上的時間就顯得不足。
時間浪費在行政介入司法
實際上,日韓雙邊政府在最終判決出來之前,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而是選擇了從另一個角度介入判決。
林宰成說,當時執政的朴槿惠政府收到日本方面的顧慮,決定用違法的方式改變判決,行政介入司法,也就是朴槿惠的 司法壟斷事件。現在大法院法官與裁判所行政處次長都被起訴,案子還在審理當中。林宰成接著說,如果韓國政府能在大法院判決確定前的 2015-2017 年間,主動公布強制動員受害者的受害狀況,就算日本方面認為法律層面的問題已經解決,從人道角度應該還是有一點責任,這方面是不是應該要有一些應對措施?例如,由韓國政府主動協商,找出受害者們可以接受的道歉形式,告訴日本只要用這種方式向受害者們謝罪道歉,也許強制動員的問題就可以用其他方法解決。
韓總統立場決定了政府與議題走向
整個訴訟時間拉長,中間經過數任總統(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尹錫悦),也著實影響了整個議題的進展。
前面提到,韓國政府在 2005 年的官方見解是,《日韓請求權與經濟合作協定》的經濟協助資金包括要給徵用工受害者的賠款。所以當時執政的盧武鉉政府自己撥預算,提供強制動員受害者及其遺族經濟上的協助。截至今年 2 月,已經發給強制動員受害者及其遺族總計 6,500 億韓元,但還是有不少受害者認為這樣還不夠。
李明博執政時期遇到了大法院 2012 年發回二審的事件,當時李明博政權還以韓國外交部的名義歡迎大法院的判決。朴槿惠執政時期則涉嫌介入司法判決,在幕後協議、試圖交易判決結果。
主打「被害者中心主義」的文在寅
至於直接經歷大法院 2018 年判決結果的文在寅,雖然初期和後期的立場略有不同,初期強調政府不能介入判決結果,但在判決出爐後已總統名義表明,不希望走到敗訴的日本企業資產變現這一步,但至少文在寅政權都是踩在尊重判決結果、保護被害者的立場,也就是進步派的文在寅不斷強調的「被害者中心主義」。
現在徵用工/強制動員問題能有新的進展,關鍵就在韓國去年 5 月換了新的總統,政權再度轉移到保守派身上。
改善日韓關係大於一切的尹錫悦
對於尹錫悦來說,文在寅執政時期日韓雙邊關係惡化到冰點,作為接棒的新任總統,若能透過「解決」日韓戰後與殖民賠償問題,改善日韓關係,讓日韓雙邊關係回復到 2018 年大法院判決出來之前的狀態,就再好不過。
具體而言像是重新啟動自 2011 年 12 月碰面以來已經停擺 12 年的日韓定期互訪「穿梭外交」(シャトル外交/shuttle diplomacy),或是重現 1998 年韓國總統金大中與日本首相小淵惠三雙邊領袖發表《日韓共同宣言》的場景,對於尹錫悦來說都是可以在歷史留名的重要功績。實際上 2 年後的 2025 年將會是日韓建交 60 週年,如果能在這個時間點發表新的《日韓共同宣言》將會是一大突破。
不過尹錫悦目前著眼的,其實是朝鮮半島的國家安全保障問題。面對北朝鮮的核武威脅,韓國需要與美、日合作才能維持區域安全的穩定。美國在日韓關係惡化的這段時間,也一直希望日韓雙邊可以盡快恢復合作關係。所以這次尹錫悦的「決斷」,也可以說是國際角力的結果。
前往最後一頁繼續閱讀:事情還沒結束(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