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目錄
回上一頁:台灣版接觸追蹤APP
台灣是否該使用接觸追蹤APP?
說了這麼多,大家有更了解接觸追蹤APP了嗎?(笑)
我個人對於「台灣是否要使用接觸追蹤APP」的主張是,基本上台灣的疫情沒有進到社區感染、確診個案的感染源都還追得到的情況下,就不需要使用接觸追蹤APP。不過,就像之前的磐石艦使用「類細胞簡訊」來達到「接觸追蹤」的效果,或是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考慮針對部立桃園醫院優先推廣【台灣社交距離】,我個人是覺得有討論的空間的。
先說,只要不是「實名制」而是「實聯制」,也就是說大家去到公共空間只要留下「未來可以聯絡到人的聯絡方式」,不需要留下名字等過多的個人資訊,我認為這是好的(前提是公共空間的主責單位時間一到就要定期刪掉民眾的聯絡方式)。
關於「類細胞簡訊」的部分,我其實覺得它有法律上的模糊空間。現在疫情當頭,在條文寫得很冗統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和《傳染病防治法》之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似乎真的可以這麼做(這其實有法律模糊空間),最重要的要看疫情結束之後,台灣當局是不是還是會沒事就去找電信公司做這類型的事情。磐石艦的情況,至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與其他行政部門還是有對外說明的,但是鑽石公主號當時其實「類細胞簡訊」和俗稱「細胞廣播」的「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都有發布一事,居然是「事後」從「國外期刊」中得知,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同小可。
部立桃園醫院因為緊鄰國門,一直以來就是收治不少境外移入個案的專責醫院,本來風險就會比較大。再加上前陣子爆發的院內感染事件,可以理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選擇部立桃園醫院作為優先推廣【台灣社交距離】的場域。從應用程式的開發角度,我也覺得部立桃園醫院很適合。
很適合的原因是,本身部立桃園醫院就是收治境外移入個案的專責醫院,風險比較大,醫院這個空間本身就是每天都會有不同人會進進出出的場域,單靠傳統疫調真的會漏掉。再來是,醫生或護士上班的時候應該都會隨身攜帶公務機,在公務機上加裝【台灣社交距離】的話,效果會很好(不是私人手機喔,要隨身攜帶的公務機!),如果醫療人員都有在公務機上加裝【台灣社交距離】的話,下一個關鍵就是就醫的患者,特別是住院患者、陪病家屬都有下載【台灣社交距離】的話,就會很有幫助。
我這邊講部立桃園醫院很適合作為優先推廣的的場域,其實還包含一點實驗性質。【台灣社交距離】雖然從去年 4月就完成開發,去年 6月還公開程式碼,但是一個應用程式真的要使用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現一些原本沒有注意到的bug。我是不清楚有沒有哪些地方有使用【台灣社交距離】啦(我個人是覺得沒有,因為這個應用程式的名字加上了台灣,我如果是其他國家我才不想要使用,這和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誰會想要呼籲自己國家的國民使用一個應用程式名稱開頭就寫著其他國家國名的應用程式啊!),但是應用程式這種東西真的是要用了才會發現問題,如果可以讓部立桃園醫院作為優先體驗者(aka實驗對象),在部立桃園醫院優先體驗【台灣社交距離】的過程中可以de掉一些bug,未來「有需要」擴大使用範圍的時候,就能有更完善的接觸追蹤APP可以使用,不是很好嗎?
(終)
目錄(點選底線文字可以快速跳至該章節)
追不到感染源,才需要接觸追蹤技術/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的類型/台灣版接觸追蹤APP/台灣是否該使用接觸追蹤APP?/
參考資料
- 強化醫院接觸者追蹤 指揮中心擬推社交距離App
- 臺灣公開2支超前部署防疫App,將提供原始碼供外國政府防疫
- 【科技抗疫實例:行政院|AILabs】4月完成臺版社交距離App,疫情趨緩未上線改支援國外防疫
- 社交距離APP曝隱私? 台灣AI實驗室:比歐盟規範更嚴
- 就由鄉民來推動民主國家的科技防疫吧!– PTT 杜奕瑾親自解析社交距離 APP 背後技術
- 行政院聯手臺灣AI Labs開發社交距離App,靠手機藍牙蒐集匿名用戶接觸史,更透過去中心化架構避免隱私問題